进入道门口院部

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

张西俭

发布时间 : 2021-12-23    点击量:

张西俭(1944-),男,首届全国名中医,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名中医,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第四、五、六、七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批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张西俭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指导老师。临床行医50余年,深入研究《黄帝内经》、《伤寒论》等经典著作,先后受教于程门雪、万友生、黄星垣等中医名家,独辟蹊径,创新性提出气变论,病机结构论,脉气脉质论,用药相反相成论,湿滞互结理论。从基础理论、临床技术到用药体系全方位地深化中医认识,建立了“张西俭脉论”指导下的“病机结构辨证”临床思维模式,著有《重庆中医急症55年(1950--2004)》、《中医学思实践录》、《张西俭脉论脉案集》等学术论著7部。

2012年2月,张西俭被授予重庆市名中医称号。

2016年2月,张西俭被聘任为重庆市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7年5月,张西俭被授予全国名中医荣誉称号。

2018年12月,张西俭被命名为第二批重庆市首席医学专家。

团队介绍

张西俭名老中医传承工作室形成了以朱丹平主任中医师为核心的工作团队共37人。其中包含:高级职称17人,中级职称12人,初级职称6人;拥有博士4人,硕士26人;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人7人。

工作室团队主要人员简介:

一、朱丹平

张西俭全国名中医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主任中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院级名中医,重庆市保健专家组成员,美国德州农工大学访问学者,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糖尿病专委会糖尿病足病组副组长,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重庆市医师协会营养医师分会常委 。

从事内分泌临床与科研10余年,运用中西医结合方法治疗内分泌代谢疾病,开展糖尿病脉学研究、湿滞互结证研究、感证热病学研究,糖尿病足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研究;深入研究中医“气化”理论,力图建立“气化-脉诊-病机”理论,以气化论脉象,以气化论疾病,以气化论方药与治法;传承首届“全国名中医”张西俭教授中医临床经验与理论,尤其关注张老在中医脉学方面的成就,强调对“脉诊优先,四诊合参”临证思想的传承与发展,强调对“脉诊-病机结构”中医思维指导下的临床实践技能的掌握,深入建立成系统的西俭脉学理论。

主持厅局级科研课题7项,参与自然基金,国家级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等学术论文20余篇,获国家发明专利4项,省级科技奖励3项。

二、陈中沛

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师从全国首届名中医张西俭教授、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安医学沛隆堂程建峰先生。

硕士研究生导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重庆市保健专家组成员,渝中区厅局级干保咨询专家,重庆市新冠救治中医专家组成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糖尿病专委会常务理事,中国中西医结合青年工作委员会常务理事,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监事/糖尿病专委会秘书。从医19年,参加省部级科研8项,发表论文31篇,专著2部 。

临证以“脉诊为先、四诊合参、指下寻形、心中成象”判断病机结构,以“三焦腠理九窍神机”论形成“气血精津液脉一体化”的临床思辨。擅长经方治疗糖尿病及并发症、甲状腺疾病、高血压、痛风、高胰岛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内分泌失调、肥胖、内分泌相关肿瘤等,对失眠、小儿多动症、结节性疾病也颇有研究。

三、崔世奎

主任中医师,第六批全国名老中医张西俭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重庆市第二批中医药高级人才,重庆市第三批优秀青年中医,中国中医药信息学会免疫分会、药学分会委员,重庆市医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风湿病专委会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委会委员。

从医20余年,善于运用中医药治疗痛风,骨质疏松症,腰椎间盘突出症,类风湿,骨关节炎,干燥综合征,糖尿病、甲亢及其导致的骨关节疾病等以及肿瘤调养。主研省级科研1项,厅级科研课题1项,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四、路瑜

院级名中医,主任中医师,1989年7月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系针灸专业,分配到重庆市中医研究院工作至今。曾在重医附一院神经内科进修一年,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刺络与拔罐专业委员会理事,重庆市针灸学会第三届理事会理事,重庆市针灸学会文献专委会委员,发表专业学术论文数篇,精通中医基础理论及经络腧穴学,熟练掌握针灸的手法操作,擅长使用中医药及针灸治疗中风偏瘫、头昏头痛、眩晕、失眠、痿症、痹症、面瘫、心悸、耳鸣耳聋、颈肩腰腿痛和痛经等病症。

五、赵颜俐

主任中医师,院级名中医,重庆市中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毕业于成都中医药大学五官专业,医学硕士。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重庆市中医药学会、中西医结合学会耳鼻喉科专业委员会委员。从医近20年,擅长中医与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耳鼻喉科疾病,对过敏性鼻炎、鼻窦炎、咽喉炎 、声带疾病及耳鸣耳聋有较深入的研究和独到见解。

另工作室主要成员还有:江晓霁(陆军第958医院)、唐海燕(重庆市中医院)、何文锦(重庆市中医院)、甘霖(渝北区中医院)、周鑫(重庆市中医院)、李勇(重庆市中医院)、王玮(重庆市中医院)、唐偲(重庆市中医院)、韩锐(重庆市中医院)、张欣(工作室秘书)、梅翔(重庆市时珍阁医院)、马春霞(巴南区中医院)、马霞(铜梁区中医院)、李群堂(重庆市中医院)、任毅(重庆市中医院)等。

学术思想

张西俭教授擅长凭脉辨证,在《内经》、《脉经》、《伤寒论》理论的基础上,结合叶天士、程门雪、赵文奎、周仲英等诸多医家之论,深入研究实践脉诊与病机关系,逐步形成完善了诊—理—法—方—药为一体的临证路线。

1、张西俭教授治学主张与学术经验综述

1)治学主张——六个坚持

坚持“学—思—践—悟”四字循环,避免邯郸学步和天马行空两种不良倾向;坚持行医,以临床为治学之根基,学医之目的;坚持中医药专业方向,摒除杂念,终生无悔。临床上坚持能中不西,先中后西,亦中亦西的路线;坚持认真执着,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坚持历史观和时代观,处理好继承发扬的关系;坚持阴阳思维为主,适当补充抽象思维的思维方法。(引自张西俭手稿《学术历程回顾》)

2)学术经验综述

临床精于凭脉辨证,创新性提出“脉诊为先,四诊合参。”“辨证论治,辨在病机,病机之明,在于结构,法凭机立,方以合法。”两条理性中医临证路线。主张脉诊应以脉气脉质统驭分析复杂的脉象要素,同时注重从阴阳的视角上分析脉气脉质互动作用,以左右手三部九候十八个不同位点的对比分析为主要分析方法,以气机气化为思维桥梁,桥接脉诊与病机结构,最终实现“个体性、恒动性、宏观性”三性合一为特点的理性中医辨证论治。张西俭教授从医50年,对中医气化理论、虚实理论、方剂配伍规律等有深入、独到的见解。创立气变论,病机结构论,脉气脉质论,用药相反相成/相辅相成论四大理论体系,从基础理论、临床运用到用药体系全方位地深化中医认识。对疑难重危病症,思路宽广细致,擅长治疗外感和内伤发热、脾胃系统疾病、肺系疾病、高血压、恶性肿瘤、冠心病、急慢性支气管炎、免疫系统疾病及月经不调、不孕等。

2、张西俭教授学术历程回顾

张西俭教授的学术历程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经验模式阶段,在学期间和行医早期(上世纪70年代),知识与经济匮乏,在本科学习阶段就花费不少精力在教材学习之外,因期刊书籍中收录有大量方药资料,故编成中药摘抄和方歌为主的方剂资料共4册,以为临床工作之用。工作后又着意搜寻名医经验良方,冀望提高诊疗能力。这一时期的努力使张西俭在缺乏老师带教的条件下,较快的适应了中医临床工作,初步体验到中医药不俗的疗效。

但是临床病症之多和变化之复杂,张西俭教授每每感叹识症困难,用药不精,临床思维表浅盲目,断病处方有效无效不知所以然,其结果是疗效欠稳定。为了弥补这些困惑,本科毕业后从医的10年左右,转而对名医验案兴趣高涨,希望通过读案得到真传,但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成效不高,读案读不懂识证与处方的内涵,不明了名家临证的思路。对中医学术与技术的掌握能力尚处于初验待进,重经验然不明所以然的表浅阶段。

第二阶段为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渐入理性的临床模式阶段,以攻读研究生专业为契机,逐渐重视理论课题,如临床思维规律,一些未解的中医基础疑问和临床理论,对多个课题做了梳理,总结。深入探讨中医气变理论;丰富、提高虚实病机知识;提倡“病机结构论”;提出新的脉学观点、总结新的脉诊技术;探讨中医组方规律。由此在较宽的面上带动了自身的临床技术的升级,并形成以理执术、理符其实、理术并进的理性学术路线。(引自张西俭手稿《学术历程回顾》,略作更改)

全国名中医张西俭工作室诊室

示教诊室及示教观摩室使用

图书阅览室及资料保管室

学术思想传承及科研创新成果

出版专著(部分):

《张西俭脉论脉案集》(独著)、《中医思学践悟录》(独著)

《重庆市中医急症55年》(主编)

《重庆市中医院百年薪火传承集——张西俭》(主审)

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课题:

相关科研/教学课题(部分):

相关学术论文(部分):

《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专栏(部分):

新加坡学术交流:

国家级继教项目(部分):

相关科技奖励:

2017.07荣获重庆市科技进步三等奖

2015.01荣获重庆市科学技术成果

2015.11荣获重庆市卫计委中医药科技奖励三等奖

国家实用型新型专利

部分教案、跟师笔记、跟师医案及读书临证心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