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道门口院部

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中医药健康知识科普 > 正文

【名中医到社区】身体好不好,看脸色就知道!中医教你察“颜”观色

发布时间 : 2023-02-16    点击量:

日常生活中,有很多形容脸色好坏的词语,比如:面色红润、面如土色、面黄肌瘦

其实,我们常常谈论的脸色,对于中医来说就是一面镜子,从中可以看出人的健康状态。

什么样的脸色最健康?不同脸色分别暗示了哪些疾病?怎样调理出好脸色?

今天,中医来教你察“颜”观色!

#1中医望诊的奥秘


我们知道“望闻问切”是中医的基本诊断方法,“望而知之谓之神”,望诊在其中排在第一位。

看脸色在中医望诊上是很重要的一步,“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气血皆上于面而走空窍”,我们的头部是经络交汇的地方,经络脏腑如果出现问题,脸色也会有对应的变化。

所以,日常通过对脸色的观察,就可以看出身体生理、病理、疾病即其趋势。


#2不同脸色代表着什么问题?


一、面白—多是气血不足

如果面色苍白,可能是气血不足的表现,“气血充盈则阳气足,气血不足则阳气虚亏。”另外,面白还可能是因为机体受寒,寒邪入侵,阳气不足,阳气不能温。

调理阳虚,日常可以吃一些温性、有补益功效的食物进行食补,如附子炖羊肉等。

2、面红—多为热象

“红光满面”这类面色的人多为热象,而热又有实热和虚热之分。实热的人湿热很重,多表现为体型肥胖、长痤疮、面部油腻等。虚热的人则表现为咳嗽、潮热、盗汗、两颧红、消瘦等。

从中医的角度来调理肺胃湿热,则要清肺火,常用枇杷清肺饮这个中药方剂。

3、面黄—注意脾胃和肝胆

面色发黄有可能是因为气血濡润不好,营养状态不佳,脾胃功能弱引起的,也可能是因为肝胆疾病,一般而言,肝胆疾病引起的黄分阳黄和阴黄,病毒性肝炎常表现为鲜明的阳黄,爆发性肝炎则表现偏暗的阴黄。

中医讲黄色入脾,脾主运化水湿,所以调理面黄,主要还是要健脾祛湿或者清肝胆湿热

4、面黑—多是肾脏问题

黑色入肾脏,如果肾脏亏虚、肾功能衰竭就会表现为面色发黑。同时,寒证也会引起面黑,因为严寒的情况下,机体循环不好,气血就不能更好地濡润皮肤,面色就会发黑。另外,如果有血瘀、瘀症,就可能会长黄褐斑,这也是面黑的表现。

调理面黑,以补气血为主,而治疗黑褐色斑就需用桃红四物汤、桂枝茯苓散等活血化瘀的药。

健康面色是什么样?

“红黄隐隐,明润含蓄”,就是明亮润泽,红黄之色隐藏于皮肤之内,不特别显露于外,颜色“含蓄”,这中脸色才是精神充沛,气血津液充足,脏腑功能正常的表现。


#3中医如何调养脸色?


01 外敷

七白膏是中国传统的膏药,它从白芷、白芨、白僵蚕、白附子等中药里提取出成分,具有美白养颜的功效。

从理论上来讲,五色入五脏,白色入肺,而肺有一个理论叫“肺主皮毛”,所以中医认为皮肤上的很多问题,都要责之于肺。

所以说想要调理面色,就可以用一些白色的药入肺经,将我们的肺滋润好之后,气色随之就会变好。

02 内服

脾胃为后天之本,脾胃好,气血和气色才好。所以日常我们可以通过一些药食同源的食材调理气色。如滋阴润燥的燕窝、补脾肺的冬虫夏草、补肾气的枸杞、活血化瘀的藏红花 。

03 穴位保健

足三里

位置:膝盖下三寸,横线旁开一寸。

功效:补脾胃之气。

太溪穴

位置:内踝后方与和脚后跟筋腱的中间。

功效:补肾调经。

神门穴

位置:小指下延至掌侧横纹的凹陷处。

功效:调补气血。

血海穴

位置:大腿内侧,髌底内侧端上2寸

功效:调养气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