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道门口院部

媒体聚焦

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聚焦 > 正文

【新华网】【健康真相知多少】周围血管病患者如何“秋冻”和“秋防”

发布时间 : 2022-09-26    点击量:

新闻来源:新华网

新闻链接:http://cq.news.cn/2022-09/23/c_1129025614.htm

9月23日就是秋分节气。 一场秋雨,一场寒,气温逐渐开始转凉。中医学基于“天人合一”“因时制宜”“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理论基础,提出“春捂秋冻”“春治秋防”等养生防病治病理念。但是“秋冻”“秋防”是有讲究的?

本期“健康真相知多少”,重庆市健康教育所邀请重庆市中医院周围血管(创面修复)科主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周小莉为大家科普一下周围血管病患者该怎么“秋冻”“秋防”。

什么是周围血管病?

周小莉介绍,大家对呼吸疾病、消化疾病、肾脏疾病、心脏疾病等都非常熟悉,而对周围血管疾病可能就相对陌生了。其实,周围血管病也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除心血管、脑血管以外的血管病变,都可以归属于周围血管病的范围,包括外周动脉系统疾病、外周静脉系统疾病和淋巴系统,在临床上最常见的有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周围血管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急性动脉血栓形成、静脉曲张、静脉血栓、淋巴水肿等等。

中医学认为,周围血管病多由于脏腑机能渐衰,加上饮食不节、情志不畅、过度劳累等,导致脉管中阳气不足,温煦、推动能力不足,血流缓慢,血停为瘀,肌肤失于濡养,出现肢体发凉、麻木、间歇性跛行、疼痛、水肿,严重者破溃、坏死。

周围血管适不适合“秋冻”?

周小莉表示,“春捂秋冻”是一条中医养生原则,其意思是劝人们春天不要急于脱掉棉衣,秋天也不要刚见冷就穿得太多,适当地春捂一点或秋冻一点,可以提高皮肤和鼻粘膜的抗寒能力,对于身体的健康是很有好处的。

“但是,对于周围血管病患者,是不建议‘秋冻’的。”周小莉解释,周围血管病多发生于下肢足部。中医认为,足是人之根,是人的第二心脏,人体中有一半的经脉都始于足部,这些是经络运行气血、沟通表里、联络脏腑和贯穿人体上下的通路。同时,足是离心脏最远的地方,寒气最重,“寒从脚起”大家都不陌生。秋季阳气始衰、阴气渐生。人体顺应自然界四时变化,体表血管多数也处于一种收缩状态,血液相对夏季来讲是凝聚的、流动缓慢的;再加秋季气温骤降,阳气骤减,推动温煦能力不足,进而导致脉管中血液运行不畅,甚则凝结不通,不通则痛,故而周围血管病病情复发或者病情加重。

周围血管病该怎么“秋防”?

一防“秋冻”。秋季由于气温降低,阳气始衰,周围血管病患者要注意防范寒邪入侵,防止周围血管病的复发或加重。

足部保暖:天气转凉的秋天,周围血管病患者更应当注意根据气候变化加衣保暖,特别是注意下肢的保暖,穿上棉袜,不光脚走路,适当温水足浴。

勤查四肢:周围血管病患者应勤查四肢情况,看看有没有皮疹、皮肤破溃、肤色改变、肢体水肿、皲裂外伤等。若发现问题,一定及时到专业医院就诊。

二防“秋燥”。燥是秋的主气,燥邪为阳邪,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比如鼻干咽燥、毛发干枯、皮肤干涩、皮肤瘙痒、皮肤皲裂等等。秋特别是有糖尿病的患者,会出现奇痒难忍,皮肤抓红、抓破,从而导致糖尿病性溃疡、糖尿病足等病变。

皮肤保湿滋润:在秋季,洗澡、洗手、洗脚后,应该涂抹甘油、羊脂油类润肤剂滋润皮肤,并且轻柔而充分地按摩皮肤。如果有皮肤干燥破裂、皲裂的情况,更应该小心处理,以免出现溃疡、感染。

减低洗澡次数:洗澡过勤容易使自身分泌的油脂丢失,从而加重皮肤干燥。所以建议降低洗澡次数,一般每周2-3次。洗澡时间不要过长,避免用力搓澡。洗澡后要特别注意用柔软毛巾擦干足趾缝、手指缝,同时予以护肤霜或者润肤油,以减少皮肤水分流失,缓解干燥瘙痒症状。

适当吃一些滋阴润燥的食物:秋季燥气当令,易伤津液,故饮食应以滋阴润肺为宜,选择吃一些多汁、甘味、酸味的食物。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雪梨等滋润的食物以益胃生津。

三防“秋悲”。

自古逢秋悲寂寥,秋季外物开始萧条。受外界的影响,容易情绪低落,加之周围血管病秋季较夏季容易加重或复发,所以容易被负面情绪包围,出现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

所以,秋季应“使志安宁,收敛神气,以缓秋刑”,需注意精神调养,在情志上忌悲伤,遇伤感事应主动排解,或多与亲友倾诉,必要时咨询心理专科进行疏导。此外还可以多参加社交兴趣活动,以消解忧郁、惆怅等不良情绪。

可根据体质状况及气候状况,选择一些适合自己的锻炼项目,如太极拳、五禽戏、八段锦、慢跑、爬山等,除锻炼外亦可以起到舒缓心情的作用。(项江韵 张美玲)

专家简介:周小莉,重庆市中医院周围血管(创面修复)科主任,中西医结合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主要擅长中西医结合防治周围血管病变如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糖尿病肢体血管病变、静脉曲张、静脉血栓等;风湿免疫性血管病(血管炎)如类风湿性血管炎、狼疮性血管炎、硬皮病性血管炎、系统性血管炎等。